“我还没去单位验养老金领取资格,咋就在家收到短信说已经完成认证了?”
(资料图片)
“这是前不久推出的‘无感互认’,通过大数据比对我们坐公交车、买药、住院的数据就能完成认证,以后不用专门办理啦。”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马元社区,71岁的退休老人闫爱华正在向社区工作人员确认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事项。过去,因子女经常不在身边,自己也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闫爱华每年都要专门跑去原单位完成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
今年2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文件提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
3月以来,亳州市开展领取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认证“无感互认”改革,5月底“无感互认”平台正式上线。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的数字化手段,大数据主动比对就医、出行等数据信息,该市约有136万人将享受高龄老人津贴、医疗保险待遇等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格“无感”认证。
来到亳州市谯城区花戏楼街道桑园社区的办事大厅,记者看到这里只有两三位前来咨询政策的居民。
“以往每到认证时间,窗口前挤满了来认证身份的老人,多的时候能有四五十人,现在有了新系统,社区内约90%的待遇领取人员不用特意操作,我们工作压力小了很多。”桑园社区工作人员沈庆指着面前的电脑屏幕告诉记者,现在网格员只需兜底核查少数几位居民的信息即可,认证效率大大提高。
群众“无感”认证的背后,是多部门间认证结果互通、数据资源共享的结果。
“以往我们要随时关注最新消息,通知居民各项补助的准确认证时间,有的居民享有多项待遇和补助,一年需要认证好几次。”亳州市谯城区薛阁街道站前社区的工作人员陈燕翻着以往密密麻麻的资格认证工作记录,十分感慨。她说,新系统实现了认证的“互认复用”,不仅方便了群众,自己的工作也轻松了不少。
住院后不久,67岁的市民李景才就收到了养老金资格认证已完成的短信,“我还发愁怕住院错过了认证时间,谁知道这就认证好了,不像以前,得花两小时坐车专门跑一趟。”
“这次改革通过搭建统一的资格认证平台、打通各部门的数据壁垒、建立资格认证事项目录等措施,努力解决认证时间和方式不统一,认证结果不共享的问题。”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陈长安说。
坐在电脑前,亳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科科长袁浩向记者展示了“无感互认”平台的操作流程,轻点鼠标,即可看到跨部门的多种领取待遇类型和认证途径。
“平台融合汇集了公安、医保、民政等24个部门的48项数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和认证算法,对数据进行多维信息比对,确保待遇资格精准认证、认证结果多部门共享。”袁浩解释,大数据技术也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资金发放中的“冒领、多领、重领”问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亳州市“无感互认”平台已汇集分析24个部门超3400万条业务数据,比对完成超28万人,比对成功率近80%,实现了包括人社、农业农村、民政等10个部门的22项社会保险待遇和惠民政策补助事项资格认证的联动办理与结果互认复用。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无感互认’范围和数据成果应用,完善平台基层服务功能,让更多的群众充分享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利。”陈长安说。
责任编辑:陆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