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欣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底子和里子,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7月31日,在全省乡村治理工作现场培训班上,与会人员就如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近年来,我省各地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方面不断探索出新做法、新经验。
党建引领:治理力量“统起来”
(资料图)
乡村治理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人。
婺源县发挥“景村”党建品牌作用,创设乡村治理“微岗位”200余个,将党员岗位设在“每一栋古建筑、每一片山林山场、每一段溪水河流、每一条古街古巷、每一户种养大户”上,保证全县4000余名农村党员立足“微岗位”发挥“红色服务效能”,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井冈山市立足红色优势,实施“党建+红色治理”项目建设,在乡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打造“红色讲习所”、实施“红色工匠”工程,实现党组织一呼百应,群众有求必应;鹰潭市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村党组织体系,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基层治理,划分网格2334个,成立网格党小组2151个,配备网格员6448名……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蒋国河说:“打造农村善治格局,需要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强化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既要激发市场活力,也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做到党建引领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三治融合:治理体系“融起来”
近日,在永丰县石马镇梅田村的爱心超市,村民吴丹丹用300积分兑换了一袋洗衣粉。她笑着说:“全村村民的积分都要进行排名,我要给家里孩子做个榜样。”梅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龙毅介绍,自从有了积分制,村民的生活习惯变好了,干事热情也高了。
用“自治”激发活力。新余市渝水区建立“阳光村务小微权力清单、便民服务‘渝快办’清单、美好家园共同缔造清单”三张清单,厘清基层组织权责边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提高治理效能。
用“法治”增加定力。南昌县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在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律师定期走访;开辟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成立行业性调解委员会14个,组建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助调团;成立章荣调解室、幽兰乡贤调解团等民间调解队伍,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用“德治”促乡风文明。樟树市永泰镇车埠村开展家风家训创建活动,全村共梳理出家训648条,把家训在村内公示并张贴在各家门口,该村2022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赣州石城县制定《移风易俗倡议书》,纳入村规民约,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全县155个村民理事会发挥监督作用,并组建移风易俗类志愿服务队283支,设立移风易俗宣讲项目,打造了“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等乡风文明品牌。
数字支撑:治理效能“提起来”
走进鹰潭市余江区洪湖乡官坊村,一幅幅和美乡村图尽收眼底:道路宽敞整洁,树木郁郁葱葱,民居红墙灰瓦,村民们坐在院子里悠闲地聊天。洪湖乡党委书记柴玲琳向笔者道出了“治村秘籍”。
“我们乡引入‘积分浇灌成长值’理念,自主开发了乡村治理‘成长树’平台。”据柴玲琳介绍,平台设有政策咨询、跟踪问效、数据分析、“成长值”运用等功能,对参与治理的组织及个人实行“积分制”管理。通过数字管理,全乡党员、干部、理事、志愿者参与融入乡村治理积极性大幅提升,自治共治格局加快构建。
此外,我省聚焦数字化转型,着力构建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智能化体系,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推进5G+长效管护平台建设。玉山县通过“玉农优品”平台,开拓合作社区网点,配送体系覆盖全部乡镇和95%行政村;新余市各县(区)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借助数字化平台,涉村资产资源实行“线上”进场交易,有效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
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乡村治理方式,让我省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升。截至目前,我省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57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