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怎么留住人才很关键!”“避免‘虹吸效应’的同时要学会利用‘虹吸效应’”,“中山要承接深圳、服务深圳、对标深圳、成为深圳”……8月22日下午3时,“道通深中 桥见未来”深中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中山国际人才港香山人才讲堂举行。来自深圳和中山两地的专家,聚焦“深中通道”讨论交流、建言献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次高峰论坛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主办,万科深业·湾中新城特约,招商臻湾府、保利·天汇支持。
深圳中山嘉宾圆桌讨论“深中通道”
今年3月12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称,深中通道中山大桥钢桥面铺装顺利完成,预计2024年年中将全面建成通车。深中通道的建设实现了中山与深圳的直接通达,拉近了两个城市的交通距离,缩短了两个城市的交通时间,势必紧密两地间人、财、物、信息的交流与影响。
深中通道将建成通车,这是中山再次崛起的历史性机遇吗?将为中山带来哪些机遇?深中两城如何融合互动发展?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翠亨新区马鞍岛应如何借力深圳西部前海和宝安的产业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山作为深中通道西岸桥头堡,如何强化内功发挥优势,和附近的广州南沙、东莞滨海湾新区以及邻居江门联动起来,合力打造“黄金内湾”新支撑点?
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倒计时之际,“道通深中 桥见未来”深中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正式举行。采用“开幕式+主题演讲+圆桌讨论”的论坛形式,邀请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黄海珊三位专家嘉宾,聚焦“深中通道”议题进行讨论。
镜头展示深中“同城”发展美好蓝图
论坛同时为参加“深中起点看湾区”摄影大赛的获奖者颁奖。据悉,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社、N视频主办,万科深业·湾中新城冠名的“深中起点看湾区”摄影大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各城摄影爱好者、游客、市民,以马鞍岛为原点,用镜头向世界展示深中“同城”发展的美好蓝图。
赛事共征集到参赛作品近百组,经过专业评委的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及优秀奖10名。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将于8月22日至9月3日在万科深业·湾中新城“大湾区中心展览馆”展出,向市民朋友展示深中通道的魅力。
南方都市报社编委委员谢江涛致辞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将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东西岸的核心通道,中山尤其是翠亨新区的地理优势将被彻底激活,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担当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角色,珠江口门户城市和交通桥头堡的地位得以确立。
他表示,结合深中通道即将建成后给中山带来的影响,今年以来南都中山围绕“深中通道倒计时一周年”这一选题策划了系列活动,面向全省开展深中通道摄影大赛,征集属于深中通道的最美瞬间。此外,南都调研团走进中山火炬、翠亨等多个镇区,从经济、生态、环境、人文、产业等多个角度进行深调研,探求这条“幸福通道”背后的深远意义。
“道通深中 桥见未来”深中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同时为“深中起点看湾区”摄影大赛获奖者颁奖。
主题演讲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建立“深圳标准” 真正做到“同城”
活动开始,来自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进行了主题演讲。他从3个方面阐述深中通道给中山带来的机遇以及如何把握机遇。
深中通道西侧落脚点翠亨新区,是个什么区?梁士伦表示,今年3月25日,是翠亨新区挂牌成立的十周年,从伶仃洋滩涂之地,到大桥桥头堡,这块火炬开发区划拨出来的区域,现在成为中山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统筹南朗街道发展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腹地、更大的承载空间。
一路向东发展,中山未来的优势在哪里?梁士伦表示,在中山“东承 西接 南联 北融”的发展战略中,向东发展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深中通道开通,再加上深中创新合作区等一系列的政策加持,也许中山会快速迈向加快发展时代,中山主城区可以快速变成滨海城市,这些都是指日可待。
从“双城”到“同城”,中山如何建立“深圳标准”?梁士伦表示,近年来,中山与深圳互动频频。两地一把手多次互访,今年还首次联合向全球招商。外界有声音认为,深中通道不一定带给中山的都是机遇,对比珠海、江门等西岸城市,中山有自身局限。从历史经验来看,优势地区反而可能产生“虹吸效应”。中山应该如何定位,如何抓住机遇?他提出,比如翠亨新区能不能尝试,从规划等层面与让深圳深度参与进来,与深圳同步,建立“深圳标准”,真正做到“同城”。
他还表示,要对标深圳,中山也要实现深圳标准,深圳怎么做,中山也怎么做,深圳能做到什么程度,中山也能做到什么程度。在深圳的人到中山,感觉到在工作生活办事上没有差别,这很关键。
8月22日,“道通深中 桥见未来”深中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举行,这是圆桌讨论环节。
圆桌讨论
1
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 中山要搭建心理之桥、政策之桥、服务之桥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将中山拉进到大湾区的一体化中,让“隔绝”的中山有了和深圳交流的机会。在这个背景下,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员宋丁认为,中山迎来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最好的时机是在深中通道通车之前。
宋丁现场展示了他从深圳福田过来中山的行程图,120多公里路程,绕了一个大圈,花了两个多小时。深中通道通车之后,福田到中山的距离就是现在的1/4,时间花费也是现在的1/4。宋丁还列了一组数据,中山人口大概也是深圳人口的1/4,中山的房价也差不多是深圳房价的1/4。
“但是有一个数字让我有一点点小兴奋,翠亨新区的人均GDP去年打败了深圳,这说明什么?说明翠亨的路线是对的,虽然中山总体上发展落后于深圳,但人均GDP达到这个水平,说明中山还有潜力。”
宋丁提出,虽然现在中山的发展整体来讲,在大湾区是靠后了一点,但机遇来了,深中通道对于中山来说是个超级机会,一下子把中山放到了整个大湾区中,中山要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利用未来5-10年,未来大湾区最大的机会就在中山。
宋丁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利用的是位差的优势,比如说地价、独立成本、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等等,各方面的成本相对于深圳更好,这就是一个最大优势。
宋丁建议,中山要做的是控制炒作,控制相当长时间内中山和深圳之间的成本优势。如果中山想要真正做到保持位差优势,政府的工作就要做好,千万要防止地价被炒高。一旦房价被炒高,中山就没有优势了。深圳的投资商通过桥来到中山,发现和深圳地价差不多,就很有可能顺着开到江门去了。
他谈到,搭桥仅仅是第一步,更多的是要搭建心里之桥、政策之桥,服务之桥。他认为转变观念极为重要,中山要在大湾区塑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服务到位,控制住成本。从政府做起,要把政府服务的观念体现出来,只要营商环境好,深圳的很多企业、资金和技术一定会过来设立分公司。“只要控制住成本,营商环境好,人就来了,资金就来了,技术就来了。”
2
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 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 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对中山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山要如何利用好深圳通道,最大程度避免风险,最大程度进行创造?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表示,最重要的是作为中山来说,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
“政府要做好自己的事,如果是自己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越界的事情做了很多,可能会达不到预期,反而会减少深圳对中山溢出。”他说。
梁士伦提出,作为政府来说,最关键要打造一个优良的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这落实起来确实非常难。虽然中山一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效率不断提升,但是必须承认,在这方面中山对标深圳还有很大差距。
他谈到,一个人、一个企业不管有多高端,总是要生活,需要有很多公共配套服务,比如子女上学、医疗、出行、生活、消费等等,这些公共配套服务很重要,有些配套可以是市场力量解决的,但更重要实际上是政府的责任。
他举了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高层次人才长期在中山生活,孩子在这里,家人在这里,朋友圈都在这里,哪怕周边城市有了更好的机会,他可能也不一定会去。
如果翠亨新区的教育、医疗等配套与深圳没有差异,甚至比深圳做得更好;再加上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若是政府的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和深圳差距越来越小,这就可以吸引更多深圳的高端人才、深圳好的项目来到中山。
此外,梁士伦也提出,作为企业,作为老百姓要认识到中山的未来,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不要只看现在中山与深圳的差距,更要看到未来在珠三角在大湾区的大背景下,中山未来的前景;不要过于关注中山眼前发展当中可能面临的困难,实际上看看合作伙伴看看周边的城市,也有企业遇到的问题不比中山遇到的问题少。
梁士伦表示,从近期、远期、政府、市场、个人、家庭等各个方面综合判断综合考量,政府与企业能够形成最广泛的共识,能够拧成一股绳,聚力来推动中山发展的话,深中通道给中山带来的不仅是历史机遇,在整个珠三角大湾区城市发展格局重塑过程中,中山不仅能够找回当年的位置,也一定会更加超越中山当年的位置。
3
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黄海珊 避免“虹吸效应”的同时 要学会利用“虹吸效应”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是中山再次崛起的历史性机遇。深中通道明显是一条输送“深圳能量”的大通道,也是影响到珠江西岸城市“势力范围”的一条通道。
她提出了一组数据:宝安的土地面积只有中山的1/4不到,人口规模差不多,中山还多几万人。但去年全年GDP比中山高1070.33亿元。今年下半年GDP总量比中山高出611亿多元。如果用坪效来计算的话,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营业额÷专柜所占总坪数),宝安是每平方公里创造GDP是11.85亿元,而中山是2.036亿,相差五倍还要多。
“所以说,中山单抱宝安的大腿就很有着数,何况还跟前海距离也很近。前海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很优秀的、企业投融资最需要的。”黄海珊说,“但是,机遇是否都能全部抓住,这其实也蛮有挑战的。所以我想特别提醒的是,深中通道,搞得好就是道通深中,搞不好就是道飞中山。”
黄海珊建议,一是避免成为“通道型城市”,深中通道是一条直线形的输送带,如果江门更厉害,搞不好中山就成了一个飞站,就是大家说大桥经济时说到的“通道型城市”。二是避免“虹吸效应”的同时也可要学会利用“虹吸效应”。很显然,深圳西部依然是大湾区资本和先进生产要素的重仓之地,被深圳虹吸很自然。幸好深中联手搞深中合作区,这一来一往多少能减少中山自身的损失。同样,中山还是要坐稳深中通道桥头堡的地位,也要学会“左右逢源”,除了顺深圳的风接深圳的水外,还要努力让江门有远大志向的企业前移至中山这边。“左右逢源和虹吸效应,就是不要让拥有的和失去的一样多,只有把深中通道这条互联互通的大桥,转化为互惠互利的桥梁,那中山就赢了!”
此外,黄海珊还提出,国家规划建设大湾区后,对公务员的能力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大湾区建设的两大重点任务,一是创新,二是互联互通。创新有科技创新和规则的创新,互联互通有硬联通和软联通。从这个角度来看,深中合作区内,最需要的是懂得前沿产业新兴产业、懂得规则创新,懂得区域协调发展或协调各部门一起发展的人才。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刘岸然 田霜月 谢江涛
执行策划:唐建丰 陈实 统筹:吕婧 易福红
采写:南都记者 侯玉晓 刘贤沛 吕婧 实习生 魏娉婷 汪羽涵 区嘉莹
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