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家上市公司,一般先要回答清楚几个基本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家公司的生意模式是怎样的?
它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怎样?
它的成长潜力如何,未来业绩能否稳定增长?
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实则涵盖了观察公司的若干关键视角。发掘优质上市公司,并进一步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股票组合,就从这里起步。
相对于由面到点的“自上而下”组合构建方法,“自下而上”采用的是一套由点到面的思路:先从公司研究、精选个股的微观层面入手,再进一步延展至产业链、行业周期、经济周期等中观、宏观层面,多维度验证并深化对公司的认知,同时综合考虑个股估值、风险分散等因素,完成组合构建。
第一步:基本面“淘金”和个股精选
从公司基本面出发来判断股票的投资价值,是“自下而上”组合构建方法最鲜明的特点。
投研团队需通过案头研究、实地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全方位观察公司,探析商业模式、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公司治理等等。
其中,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洞悉公司经营情况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比如,通过ROE(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盈利能力、用营收和利润增长来衡量成长性、用负债率来判断抗风险能力等等。巴菲特作为实践自下而上选股理念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的“巴菲特三大选股标准”(毛利率要大于40%、净利率要大于5%、净资产收益率要大于15%)就是使用财务指标设定的标准。
另外,通过现场访谈,看看管理层是否有能力,普通员工是否有干劲儿;通过“种草”体验,看看产品是否能受客户欢迎;通过请教专家,看看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门槛儿有多高,竞争对手还需几年才能追上等等。
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公司的竞争优势有哪些,持续成长的动力和潜力在哪里,大致判断是不是一家“好公司”。
第二步:行业内“择优”和行业研判
“自下而上”的第二步是放眼中观层面,纵向评估公司在产业链上地位,环顾上下游,看看“话语权”有多大、“影响力”有多强;横向对比竞争对手,看看孰强孰弱,公司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拿到更多份额。在产业链研究、竞争对手研究的过程中,可能还可以发掘出其他优质公司。
例如,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时,若发现一家快消品行业上市公司,即便在消费整体比较低迷的时期,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且业绩稳步增长,就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具备较强的品牌号召力,拥有较深的“护城河”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有可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
再上一层,则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公司所在行业所处发展阶段、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等因素。常言道“大河有水小河满”,对处于成长期行业的公司而言,也会享受到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对处于衰退期行业的公司而言,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的业绩增长,实现“逆风前行”,则要付出更多努力。
“自下而上”也会再上一层延伸至宏观层面,并进一步与“自上而下” 形成互补,分析宏观因素对行业、以及延伸至个股影响。例如,判断经济即将进入景气周期,资源品等前周期行业的个股可能会更有配置价值;在利率下行的周期,科技成长股的估值抬升空间可能更大等等。
“自下而上”的几步基础工作完成后,组合构建还要考虑两点:
一是估值水平,努力买到“物美价廉”的股票,公司好,但估值过高,获利空间有限,风险较大,可能也不适合作为优先选择的标的;
二是风险控制,在行业、个股层面进行分散化投资,力争有效控制组合风险,提升收益风险性价比。
总结起来,“自下而上”的组合构建会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研究入手、中观总览行业前景,一步步精选具备长期竞争优势、持续赚钱能力的优质标的,综合估值水平、组合风险管理要求等因素,完成组合构建。一般在实践中,投研团队会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法相互结合,研究结论相互印证,以期进一步提高投资胜率。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资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标签: